——哈尔滨学院专业建设纪实
哈尔滨学院是一所教学型公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效益显著”的办学思想,以实施学分制改革和全面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体系的建立。学校始终坚持将毕业生就业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作为招生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诚信品质的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行动效率的培养;力求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基础实、专业精、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
一、用就业反馈招生,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加强招生、就业的关联性
在招生计划制定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用就业反馈招生,将招生计划的制定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按照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核定招生规模,制定分专业招生计划, 努力做到未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为市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加大对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专业招生计划的投放数量,缩减人才市场饱和专业招生计划的投放数量。学校在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不断加大地区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扩大招生范围,2010年学校的招生范围由2009年的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扩大为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看到南方就业市场的广阔前景后,学校在保证黑龙江省招生规模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对省外招生计划的投放数量,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省份招生计划的投放数量,2010年省外招生计划由2009年的770人调增至890人。
二、 “扶优、改旧、创新”,努力打造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的优势和特色专业
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社会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学校提出“扶优、改旧、创新”专业建设指导方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协调统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专业设置与学校教育资源协调统一的三统一原则。2010年学校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新增设了金融学、社会体育和旅游管理3个本科专业,拓展了英语(商务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地理科学(GIS)、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等13个专业方向。
到2010年,哈尔滨学院已形成了以实施学分制改革和全面素质教育为重点,坚持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技能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学校现有财经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政法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57个专业方向)、2个专科专业,涵盖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校培养优秀的适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注重基础、强化专业,面向市场多层次、全方位、宽渠道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学校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各二级院系、专业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在注重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授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有针对性地强化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市场及企业量身打造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建设过程中,各专业也都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教改方案、实习实践方案和毕业就业指导方案。
1.注重师范技能培养,请进来,走出去,努力打造精品教师教育
哈尔滨学院为社会培养师范类毕业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学校中积累了丰富的师范教育教学经验,为哈尔滨的初中等教育输送了大量的杰出的人才。但是随着近年中小学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中小学教师的就业岗位日趋饱和。面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学校提出打造精品教师教育的的办学思路。适时调减师范类招生计划,将师范类招生计划由占招生计划总数的48%调减至31%。同时,加大了师范类招生计划在省外的投放数量。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师范类专业招生的生源质量,为打造精品教师教育,为社会提供优质中小学教师的后备人才做好生源保障。
为了将打造精品教师教育这一办学思路落到实处,学校不断加大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训的力度,各二级学院也出台了相应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改进了教学方法。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制定了《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关于加强师范类实践技能培养与训练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师范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字”、“话”、“能”、“技”等方面的教师教育技能;人文学院高度重视与教师技能相关的各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不断加大学生写作技能、阅读技能、演讲技能、文字处理等技能的培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教学教法的创新与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实做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规格的“综合性”,注重打造区别于高师其他专业的特征,提出了“宽、通、实、全”的培养方案,即在文化知识上讲求“宽”,在教育理论上讲求“通”,在实践技能上讲求“精”,在科研创新上讲求“实”,在人格发展上讲求“全”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打造精品教师教育的同时,非常注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与拓展。在注意到南方中小城市对师范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这一现象后,2009年春季学期,小学教育专业首次派出学生到广东省进行教育实习,受到了当地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和师生的热烈欢迎。通过2个月的实习锻炼,学生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大多数学生被评价为师德和能力过硬的教师。2009、2010年小学教育专业连续两年累计派出35名学生到广东省进行教育实习,其中12名学生已经留在当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2010年学校再次派出包括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的17名优秀毕业生到广东省进行教育实习。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还不定期地邀请以哈尔滨市为主的各地中小学教学名师到学校就中小学课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问题进行经验交流和讲座,师范类专业师生从中受益匪浅。
2.重技能、强实践,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努力实现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相融通
学校以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力度,努力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努力做到专业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协调统一、与地将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与学校教育资源协调统一,让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相融通。
生化学院为了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增设了本学科的“概论”课程,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具体的了解和宏观的认识;通过实验室开放、“顶岗实习”、参与企业“三班四倒”的工作等方式,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让学生由安心到专心学习,由有恒心到有信心从业。2010年,在毕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生化学院又送出了一批赴上海东富龙、北京颐和科技公司、烟台冰轮、北京弗蒙特、哈药集团、哈啤集团等企业参加“带薪实习”的学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结合地方经济和人才市场需求,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三零五化”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即“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于上岗零过渡”和“培养目标定向化、能力培养工程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资格认证多元化、产学结合多样化”。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专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就业上岗”四位一体的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实施 “2.5+1.5”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鼓励大学生依托科技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以上的做法提高了毕业生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我院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009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100%就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在90%以上。
理工学院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地方企业建立多重联系,实现产学结合、双向互补,让学生走进企业,企业深入课堂,使得教学理论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为保证学生“出口”的畅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校四年,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累计超过40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很多毕业生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济南等一线城市的用人单位录用。2010年济南一建吴志国经理亲自带队来校考察选拔学生,一次性录用应届毕业生8名;黑龙江省高登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次录用毕业生5名。近五年来,理工学院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高达97%。
财经与管理学院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写实用性强的时间教学指导书、整合实验室功能共享平台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实做能力。加大教育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力度,先后建立了南方航空公司、用友公司、浪潮集团、长江证券以及多家会计公司共18家实习就业基地。以实习促就业,目前有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被单位留用,并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3.通才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大专业教育与小方向教育相结合,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多专业领域的基础性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的同时,面向就业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不断细化专业方向,为企 业量身打造适合企业发展建设需要的专门性人才。艺术与设计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切入点,根据专业特点细化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设有平面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6个专业方向。专业的细化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方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精通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2010年3月至4月间,艺术与设计学院对全国各地50余家大型就业单位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北京吉人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反馈意见,“贵校学生的艺术作品和现场设计能力在我们所策划的活动中得到高层领导好评”;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的反馈意见,“贵校学生的设计能力不单单在画册上体现,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也被我们所采用,是非常难得的。” 张家港市大唐纺织制品有限公司的反馈意见,“学生的服饰设计很新潮,很有中国味道。”
哈尔滨学院人正用自己的智慧、热情和汗水努力探索一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正在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打造一所崭新的地方名校,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哈尔滨学院必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报记者陆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