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家斌)为落实学校党委关于“重走抗联之路,打造特色思政教育实践品牌”的要求,智能建造系率先启动红色研学课程化改革。6月26日,智能建造系主任刘兴国带队,专业教师代表谢家斌、徐培彬和12名学生代表走进哈尔滨市道里区李兆麟将军纪念馆,开展“重走抗联之路研学实践”。
结合专业教研会的计划安排,专业制定了“重走抗联之路”系列研学覆盖不同年级、专业的差异化研学实施计划:
低年级(大一、大二),侧重历史认知与精神浸润,以纪念馆参观、史实学习、基础调研为主,每年组织不少于1次实地研学。高年级(大三、大四),强化专业融合与实践创新,结合建造技术、BIM应用、工程管理等课程,开展“抗联密营建造技术分析”“战争遗址结构健康监测”等课题研究
本次活动,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内,师生们通过历史文物、文献照片和详实讲解,系统学习了李兆麟将军从组建抗日联军到领导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全过程。当听到抗联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下搭建的密营、地窨子等简易军事设施时,系主任刘兴国老师现场教学:“抗联战士在物资匮乏中坚持斗争的精神内核,与我们土木工程‘攻坚克难、百年品质’的专业追求高度契合。把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学习动能,是课程思政的真正落点。”
学生代表在参观后的研讨中展现出理性思考的深度。2023级学生饶思悦结合专业说道:“抗联战士用简陋工具建造生存堡垒,今天我们学习智能建造技术打造现代家园。时代任务不同,但服务人民、建设国家的内核一致。”
通过这次的研学实践活动,为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注入了历史的沉重感,让未来的工程师多了一份与承载未来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