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2020-04-08 16:45:41  点击:[]

【案例呈现】

在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陈毅在19512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对尤金特别强调,500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他最后说了一句: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每一次重大战役,无不是因为动员了群众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才取得胜利的。淮海战役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当年指挥百万大军战淮海的刘伯承元帅生前就曾说过:淮海战役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案例点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其根本原因,就是尊重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重要地位,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打人民战争,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本案例讲述了中国革命战争获胜的保障就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反过来讲,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也恰恰证明,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原理课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内容的教学。教师要透过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帮助学生分析“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背后的哲学依据。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近代战争中的其他案例,引导学生透过事例或现象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哲学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例如,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路线的唯物史观依据是什么?

上一条:教学案例:社会主义500年 下一条:教学案例:圈地运动中农民被迫成为雇佣工人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