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圈地运动中农民被迫成为雇佣工人

2020-04-08 16:43:49  点击:[]

【案例呈现】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叶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历时300余年。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地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去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没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做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是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微,而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使圈地在法律上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案例点评】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本案例介绍了英国圈地运动中,为了配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强迫失去土地的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圈地运动中,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为流浪汉,但是法律却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样,农民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到资本家的工厂里,接受微薄的工资,成为雇佣劳动者。马克思指出:“商品交换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己的性质所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在这种前提下,劳动力只有并且只是因为被他自己的占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作商品出售或买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就必须能够支配他。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原理课第四章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二目“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内容的教学。通过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历史,了解圈地运动中农民的悲惨命运,明确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家支配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上一条:教学案例: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下一条:教学案例:青年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