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青年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2020-04-08 16:42:40  点击:[]

【案例呈现】

青年马克思对理想的思考主要体现在高中时代的三篇习作中,分别为:《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14节论信徒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该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选择职业时,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要抛弃个人“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为全人类而工作,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为千百万人的幸福而奋斗牺牲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有了这样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任何重担都“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案例点评】

此案例摘选了青年马克思对理想以及体现理想的职业选择的看法。这些话值得大学生细细品味,用心领悟。人要有理想,而职业的选择能体现一个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特别是价值观的外化。理想有高尚与庸俗之分,只考虑个人的选择,起码不是高尚的。选择没有尊严的职业会贬低自己,沦落为“奴隶般的工具”。一旦确定好目标,要对所选择的职业怀有真正的热情,不能“被名利迷住了心窍”。要知道那些能四处炫耀、满足个人虚荣心的职业只是表面的繁华,一时的光鲜,短暂的风光过后换来的是空虚的现实,既蒙蔽了人的心灵,使自己成为趣味低级的人,同时也损害了所从事职业的进步与发展。高尚的理想可以帮助人们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创造人间奇迹,这方面马克思是我们效仿的楷模。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原理课导论第一目“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内容的教学。本案例作为资料引导学生课后思考。青年马克思对理想的思考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人生理想(职业的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关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人生设计以及设计的理由。

上一条:教学案例:圈地运动中农民被迫成为雇佣工人 下一条:中国战疫彰显命运共同体意义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