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亭亭,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教授,198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03 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从教28 年来,她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高度的责任感教书育人,2006年、2009年先后二次获校教学能手奖,2013年被评为校“文明教职工标兵”。
胡亭亭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她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曾先后主讲5门专业课程,年均完成课时400多学时;教学中她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重启发、育能力”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同行的好评、学生的欢迎。 西方哲人说,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办法是让美德占据它。作为教师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应该让美德占据自己的灵魂。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一个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因此,在工作中,胡老师总是一丝不苟,严格遵守上下课的时间,认真批改并讲评每一次学生作业,在指导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时,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在技能和学养上不断提高,她从这些日常教学工作的细微小事入手,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同时,胡老师十分注重用关爱和诚挚架设师生感情的桥梁,建立平等、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她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最大的限度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她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
强学生的自信心,从不吝啬关爱的眼神和信任的鼓励;她严格要求学生,当他们犯错误时绝不姑息。她对学生以诚相待,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平等相处,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和迷茫的时候,无论多忙,她都会通过面谈、电话、短信或电邮的方式给他们以安慰和引导,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并能在老师面前坦露思想和内心活动,从而使老师对学生进行“对症下药”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校正,让
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长的充满自信。在师生的思想情感、知识交流过程中,知识是吸引学生、沟通学生的重要载体。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胡老师博览各类书籍,写好读书笔记,作好教学资料的积累。她尽量收集同教材有关资料,包括:学术论文、多媒体课件、习题整理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资料库。有了这个资料库,不仅她得益匪浅,而且有效地帮助周围的同事解决了备课中的不少困难与问题。
她主持并完成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项,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已初见成果。2014年,她申报的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哈尔滨城市文学研究”业已成功立项,相信它即将成为中文系的一个学术生长点。在她看来,教学和科研应是教师的双翼,只有互不偏废,教师才有可能产生飞跃。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在《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中说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把个人潜伏的心能,尽量引导使之发展,以替社会谋福利。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个人中最有价值而应启发的心能,亦就是社会上最高贵的德行。”这里所说的“个人潜伏的心能”,可能包括很多方面,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涵盖在其中,而教师个人“潜伏的心能”同样需要启迪与激发,教学相长,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胡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引导着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的方向;在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激发着自己的潜能,她将学生的发展和自我的实现融为一体,做到了育人和自育的完美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