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贺卫方的选择

2009-03-02 11:02:01  点击:[]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杂志主编,北大十佳优秀教师,青年法学家,2000年被中国青年杂志评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之一。青年时期也经历了深深的困惑和迷惘,最终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着,收获着。

贺卫方研究生毕业后,就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当时的他深深困惑于自己的工作到底有多少价值、自己到底能做成什么事情、自己研究的东西是否只是坐而论道、社会的现实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当时贺卫方觉得虽然相信法律能够塑造一种社会秩序,但另实际上这个社会似乎依照它自己的一种逻辑去运行,这令他特别困惑,再加上生活上的困难,收入低,苦苦做出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回报,种种原因导致了贺的“下海”。然而,尽管就综合素质来说贺无疑是优秀的人才:男性、年轻、富于活力、有翻译著作(因而外语肯定好)。这样的人当然很适合做外贸。但真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时,却发现以前的知识经验的价值等于零,很不适应商场的环境更谈不到胜任自己的工作。被派去参加广交会,看着熙熙攘攘的商人们,贺迷迷茫茫不知道自己来干什么。结果最后的收获是买了厚厚一大摞书;平常在办公室待着,没有多少心思钻研外贸业务,却喜欢读报写评论性文章,发表了自己第一个系列随笔。本职工作的毫无起色令当时曾经积极引进他的领导感叹“这种人,我们引进错了”,引进了一个“废物”。带着给人家公司带来损失的歉意和自我分裂的感觉,贺卫方重新回到象牙塔。而这一次失败的“下海”经历,让贺看到了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所在,开始平静而从容的做自己擅长也喜欢的教学研究工作,成绩不俗,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获得了深深的幸福感。

上一条:案例名称: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 下一条:大跃进――“一天等于20年”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