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宏,1972年1月生,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经济学硕士学位,副教授。多年来受聘于黑龙江省旅游培训中心,担任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黑龙江省考区《政策与法律法规》主讲教师、黑龙江省考区面试考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全国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比赛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个人事迹:
1993年秋天,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转眼间,在哈尔滨学院度过了31个年头,回首自己的从教经历,一路走来,有风有雨,也有彩虹阳光,更有理想追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我始终坚持的工作目标。31年里,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辛勤耕耘,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智慧,为学生开启新的世界。
作为教师,“教书”是首要职责。教学是我的工作重心。为了讲好每一节课,我认真钻研,广泛涉猎和专业相关的各领域知识,联系相关院校和相关企业,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去学习、实践,丰富专业知识,只为了能把最新鲜的知识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是未来就业的一个重要凭证。为了能让学生提高通过率,每年考前我都会根据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研究,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辅导学生复习。黑龙江省的通过率每年大约是20%,但是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学,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报考的学生中,通过率可以达到70%左右。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我是产品的生产者。我的言行、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影响着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的引路人,我责无旁贷。从学习、工作、生活、职业选择等多个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从专业知识的学习,到人生道路选择,对学生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1995年学校开办旅游专业以来,近30年的时间,我已送走25届毕业生。我从他们口中的“大姐”到现在的“杨妈妈”,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孩子们考试成绩不理想会找我吐槽,失恋会找我哭诉,比赛失利会找我谈心,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成功,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学校建立了学业导师制以来,我和“我的孩子们”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他们有牢骚、有压力的时候,我请他们去吃个麻辣烫,满足味蕾的同时,给他们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然后重新振作。每年的大年三十儿,我会给“我的孩子们”发起“抢红包”,虽然红包很小,但是情谊深厚。
近几年来,孩子们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我联系自己熟悉的相关旅游企业,为学生创造应聘机会。这几年我负责的学生全员就业。我也获得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4起,至今,我指导学生参加若干次全国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并获若干国家奖项。学生在赛前准备阶段,要自主创意主题、设计作品,获奖不是目的,只要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能开动脑筋,锻炼创新能力,就是成功。另外,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让学生学有所用。组织范瑞雯、文可欣两名同学参与省级共建项目《基予生态理念的黑龙江省湿地康养旅游文化发展规划研究》结题。
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服务的学生不仅仅有在校学生,也有社会公众。受聘于我校继续教育学院,从2018年起担任了学校市民课堂的公益课《旅游文化》的教学,每个学期都有60-80名的社会市民慕名来报名听课,深受市民们的喜欢,都夸奖我的授课内容实用。和市民们深入交流旅游信息、常识、经验的同时,我也成了哈尔滨学院的宣传者。
思想端正、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正确判断。在疫情防控期间,明确教师的时代使命、行为准则和精神引领,勠力抗疫,共克时艰。2020年7月,这一年的毕业生因为疫情影响,不能返回学校收拾自己的行李物品,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报名,在学校的统一指挥下,为毕业生打包行囊,保证每一个孩子的行李物品不丢失,完好无损地邮寄到家。点点滴滴的小事儿很多,但是我的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
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众多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把青春奉献,把爱心奉献,把希望播种,从教30余年,我虽然没有感人的事迹,也没有显赫的成绩,但31年的辛勤耕耘,让我自豪,人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