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足于“三个代表”之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精神。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21世纪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其提出的挑战,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新的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江泽民同志把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作为党的性质及其先进性提了出来。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且要代表更为宽泛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中国”,指的是我们研究的问题的空间即中国这个地域的文化问题;“前进方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总起来说,提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研究我们国家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文化及其现实发展趋势。
2、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从2011年10月15 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稿,将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3、践行《哈尔滨市“十二五”城市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根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实际,市委、市政府编制《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更好地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持续协调发展,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纲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强调哈尔滨市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社会文化服务功能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4、实现哈尔滨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定位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是黑龙江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哈尔滨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6所高校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计划在5年建设期(2011-2015年)内,通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特色建设,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完善紧密联系社会机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地方文化就是地方大学的最重要特色。地方大学也必须服务于地方。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办学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应牢固树立的办学理念和可行思路。哈尔滨学院作为哈尔滨市市属唯一的综合大学,应该利用其在哈尔滨市城市发展中地方优势,突显其在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中扮演的最重要的特色角色。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紧密联系社会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发挥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同类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各展所长,共同发展,产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大学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不少科研成果的研发基地。没有高等教育提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有地方文化的高速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相得益彰、互动发展。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能否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发展服务,能否在服务地方中形成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途。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教育与文化具有同根性,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研究、承载和传播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在中国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探讨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的职能与社会的需求直接相关,它的形成是历史沉淀和印证的结果。英国由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博雅教育,而塑造了英国人的“绅士”气质,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牛津、剑桥,英国几乎什么也不是”;在中国,由于北京大学等所发挥的文化旗手的作用,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因此“没有北大,中国的现代史就有可能重写”。可见一个国家的气质与国家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承载文化,推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能。同理,塑造哈尔滨城市气质的关键在于整合哈尔滨城市自身的城市文化。因此,哈尔滨学院作为哈尔滨的地方大学有着必须承载哈尔滨文化,推进哈尔滨城市社会向前发展的的任务。
地方大学高校应发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使地方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地方大学是地市最大的文化教育产业集团,通过其深厚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向地方扩散,产生深远影响;地方大学作为文化传播中心,在文化的选择和传递过程中推动地方主流文化的形成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形成具有相互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可以根据哈尔滨地方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各类文化项目的专题研究。重点对我市优秀精神资源,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文化、哈尔滨冰雪节文化、俄罗斯文化、犹太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流人文化等开展项目研究,发挥地方大学辐射和传播功能,才能促进哈尔滨地方文化建设、才能推动哈尔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也包括文化创新。由于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要使文化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推进文化创新。我国的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也特别复杂。既有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又有党和人民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既有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文化,又有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有党领导人民主动向人类文明借鉴来的有益文化成果,又有国外渗透进来的落后的乃至腐朽的文化影响。古与今,中与外,精华与糟粕,相生相克,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这就是我们在发展先进文化的时候,必须面对的文化现实。这个现实,决定了我们惟有创新才能在人们的头脑里引发一场思想进步与观念更新。因此,作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承载者和传播者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成为地方文化的创新者。
文化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应该涉及太多经济利益,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的普遍认识。然而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并在各国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文化产业以“辐射面广,拉动力强,贡献率高,低消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特点”迅速成为全球成长最快,利润最大的行业之一。
文化产业化促使文化本身的发展,引发文化资源的调试和优化,导致文化的传播战略改变,加快了文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积极地引导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化加快了文化的世俗化和商品化进程,促进了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同时引发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其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市文化事业体系趋向完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哈市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产业,摆上更加突出位置。重点发展新闻出版业、影视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六大优势产业,推进平房动漫产业园区、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冰雪产业基地、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面对新时代文化产业影响下的文化变迁,文化研究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将研究方向更多转向为哈尔滨文化的产业化服务,转变文化的属性职能,使文化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创新性。
从长远和整体影响看,教学与学术,二者是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关系。学术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深化的基础,是深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未来的学术提供一个好的人才队伍基础,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深化,因为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发现过程。
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的成立不仅仅单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作为大学的研究机构,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和课堂之上。例如针对研究所研究方向开设哈尔滨城市史、哈尔滨城市建筑及规划,哈尔滨地方文化、哈尔滨城市旅游文化、萧红研究、迟子建研究等相应的课程。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学术的关系,强化教学与学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途径,促进两者良性循环,切实地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作为边疆省份,在城市发展历史的久远方面,虽无法与中原省份相比,但近代崛起的哈尔滨,在文化上却是十分独特的。它以崛起快、国际化强、影响大而在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倍受重视。哈尔滨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目融合了中外文化,在二十世纪初,流入的大量外来文化,从饮食、服装、建筑、音乐、绘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给这一城市以影响,广泛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五光十色的多元文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典型计划经济是哈尔滨区别全国其他大城市的又一特色,强大的工业基础是哈尔滨崛起的保障。但是,当前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越来越模糊,变成了千城一面。这种状态下,保护城市的个性特色就变得尤为重要。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下大力气挖掘城市个性,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哈尔滨也应该找到我们的城市精神所在。但以往对哈尔滨文化方面的研究过于零散、锁碎,缺乏整体性的关照。有鉴于此,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的成立对于打造哈尔滨自己的文化精神具有其特殊意义。
同时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都是经过漫长的沉淀过程孕育出来的,这个城市的所有成员都参与进了构建城市文化的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化是全体市民的“家庭”文化。
城市文化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剖析城市,与传统研究相比较更全面、细致和深刻。城市文化学在回顾总结城市文化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别是我国目前人们普遍认识到,城市发展决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一座城市发展是否合理更多的应是从文化方面进行关注。所以,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的模式也可以普遍适用于其他城市文化研究。
综上所述,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正是立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践行《哈尔滨市“十二五”城市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努力实现哈尔滨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定位目标。以哈尔滨城市文化和资源环境为研究对象,反映历史条件下哈尔滨的城市时代发展,并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深刻变动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哈尔滨城市向前发展,是顺应哈尔滨城市时代发展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