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文本
安吉,取自《诗经》中的“安且吉兮”,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诞生地。川原五百里,修竹半其间。安吉自古产竹,山峦苍翠、竹海延绵是安吉最靓丽的风景线。然而20世纪80年代,炸山的炮声、拖拉机的轰鸣声却打破了安吉的静美,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余村人为了吃饱肚子,把目光投向大山,靠着山上优质的石灰岩资源,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水泥厂、砖厂。卖石头让余村人的腰包鼓了,安吉县也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是那些年,余村人的记忆是灰色的。烟尘满天、污水横流,竹林黄了、溪水白了,就连村里那棵千年的银杏树也不结果了,有人还因为频发的生产事故致残、致死。
面对遮天蔽日的粉尘和多发的安全事故,究竟是继续倚重赖于创收的“石头经济”,靠“吃子孙饭致富”?还是换回大地山川的靓丽容颜,给子孙留下美丽的家园?余村人痛定思痛,壮士断腕,开始对新的发展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2001年,安吉提出“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2003-2005年间,余村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可是直线下降的收入和没有了生计的村民,又让各种怀疑、后悔甚至否定的声音不断出现。
就在这个时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这个小山村,对正在忧虑发展前景的村干部们说:“余村人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提出,拨开了余村人心头的迷雾,坚定了他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几天之后,习近平在又文章中鲜明提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打定主意的余村人找准方向,定下“寸山青、滴水净、无违建、零污染”的目标,开始村庄环境的修复,整治违法用地、修复水库、修缮庭院、完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渐渐地,人们发现,山上又是竹林丛生了,太湖白鱼又游回西苕溪了!漫步安吉,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茶山竹海间,游人入画来。
2020年3月30日,正在浙江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安吉余村。此时的余村,全然不是15年前总书记见到的那个模样。从“黑山恶水”、不见“底色”的破败环境,到郁郁葱葱、竹美民安的秀逸画卷;从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到年人流量破百万的“网红”旅游点;从依赖“靠山吃山”的“石头经济”,到发展“以山养山”的生态产业……余村用了15年的时间,交出了一份以践行“两山”理念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二、案例解析
本案例使用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一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这一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生态更美、生活更美的大美画卷,铺展在中华大地的绿水青山间。
三、案例来源
1.安吉余村:“两山”理念成就“绿富美”,《中国旅游报》,2020年4月10日。
2.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浙江安吉余村的美丽蝶变,《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