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2019-04-02 16:37:06  点击:[]

【案例呈现】

1928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培养基未经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试验台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3日,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刚进实验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来串门,寒暄中问弗莱明最近在做什么,于是弗莱明顺手拿起顶层第一个培养基,准备给他解释时,发现培养基边缘有一块因溶菌而显示的惨白色,因此发现青霉素,并于次年6月发表了最终使其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另外,弗莱明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葡萄球菌接触了青霉素后可快速产生抗性,但可惜这些发现他都没有发表。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青霉素极难提取,且活性不稳定,所有这些都是弗莱明自己所无法解决的。

弗莱明所发现的青霉素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只有他所在医院的门诊部有一群追随者,尝试利用青霉素粗提物,治疗眼部感染和疖子这样的皮肤病。牛津小组的领导人弗洛里当时对青霉素毫无兴趣。直到1939年,钱恩到来,系统查阅文献并极力推荐青霉素后,弗洛里才转变态度。牛津小组最初的菌种来源,就是1929年弗莱明交给弗洛里的前任主任Drever的菌种。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

在英美两国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弗莱明为创造一项医学奇迹而坚持不懈奋斗的传奇故事很快就诞生了。但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并没有受舆论的影响而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只授予弗莱明一人。作为弗莱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钱恩与他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案例点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案例中提到的青霉素,就是人类历史上挽救了无数人生命的盘尼西林。从历史的角度看,从青霉素的发现到真正应用于医疗大概经历了13年的时间。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29年发表论文,但是却没有得到重视,一直到十年后才被牛津小组重视;1941年,青霉素正式被应用于医疗。本案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并不是仅仅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结论,而是要回归实践改造世界,让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现科学的最终目的。但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即为了什么而实践;形成实践理念,即实践的理想蓝图是什么;制定实践方案,即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进行中间实验,即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以及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到,都可能使科学研究的成果付之东流。弗莱明发现了青霉菌,却苦于无法提纯迟迟得不到应用,甚至因为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实验结果而几乎放弃。后来经过牛津小组的努力才终于完成了青霉素的提炼直至应用。这也恰恰说明从认识到实践也不是容易实现的。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原理课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第二目“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中“从认识到实践”内容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使命,不要只满足于获得知识,更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例如,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上一条:教学案例: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下一条:教学案例:“自然界喜欢矛盾”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