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2018-11-13 16:35:56  点击:[]

【案例呈现】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

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以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玛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400~3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玛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的上升运动。

【案例点评】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是用来说明世界的存在状态的。运动,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表明事物存在的变动不居的状态。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就要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凡物质都是运动的,凡运动的主体承担者也都一定是物质。物质世界在运动中产生、在运动中存在。本案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统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从而同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原理课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第一目“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中关于“物质和运动关系”内容的教学。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生动地再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过程,说明人类所接触到的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推而广之,引导学生思考整个世界和运动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长江倒流的历史和喜马拉雅海的存在体现了什么哲理?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否认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上一条:教学案例:“自然界喜欢矛盾” 下一条:教学案例:从《国家宝藏》看文化强国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