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百闻不如一见

2018-11-13 16:33:16  点击:[]

【案例呈现】

《汉书·赵充国传》记载,西汉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他在边界和羌人曾经打过几十年的交道。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我想亲自到边境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宣帝同意了。赵充国带领一支兵马渡过黄河,遇上羌人的小股军队,一阵厮杀,捉到不少俘虏。士兵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们长途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赵充国观察了地形,了解到敌军兵力部署,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他这才制订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案例点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本案例呈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故。通过描述赵充国如何平定西北边疆的故事,阐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因客观物质世界不会直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人的认识也不会在人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因此,要想得到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典故中的老将赵充国尽管有很多与羌人打仗的经验,但他深知实践的重要作用,坚持亲自去了解情况,终于平定了羌人的侵扰。这深刻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也只能来源于实践。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就每个人的知识来说,多数是通过间接经验得来的,但即使是间接经验得来的知识,最初仍是来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生活中有条件亲身实践的事情,就应当亲自去实践。因为间接经验得来的知识,必然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经历的中间环节越多,与实践之间的误差也就越大,就有得不到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因此,赵充国才讲“百闻不如一见”。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原理课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第一目“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中“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弄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强调学习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坐以论道。并可以引申反面例证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解,更加注重读书为实践服务的宗旨,体会“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上一条:教学案例:从《国家宝藏》看文化强国 下一条:教学案例2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