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文本
幽幽古道,驼铃轻响。敦煌作为我国通向西方的重要门户,凝聚了各个时期多种文明的精华,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2016年,《敦煌宣言》作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重要成果的公布,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发扬丝路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信心。在首届敦煌文博会上,汇集了来自法国、约旦、保加利亚等60多个国家的8000余件展品,让我们饱览了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由130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员共同出演的《丝路花语》文艺展演,更是为各方宾客献上了一道道文化盛宴;法国驻华大使和立陶宛文化部副部长均在此次博览会上表示,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在电影、音乐、剧场、舞蹈和儿童艺术等领域加强深度文化合作,以此感受彼此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感情,这样不仅有益于加强我们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还增进民心相通。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了能够让敦煌文化走出去,敦煌文化的“守护者”——敦煌研究院,多年来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持续开展合作,充分借助国内外合作的有利条件,进行文化交流,吸收国内外的先进保护理念和成功管理经验,选派专业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成功打造一支多学科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做好敦煌文化的“传播者”,敦煌研究院更是发挥团队优势,一是通过线下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览、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走近大众。二是通过数字敦煌使莫高窟文化艺术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出甘肃、走出国门,网站的中英文版上线,可使全球在线共享“数字敦煌资源库”。此外,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为旅游开放创造条件,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请进来”国内外更多的朋友。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考察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甘肃敦煌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建筑、彩塑及壁画带给总书记很深的印象,他高度肯定了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莫高窟的坚守者们无论是秉承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心,还是从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到承担大国责任的使命,他们都是一名合格的传播中国声音的践行者,他们让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敦煌文化迈出国门,打造出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平台。
二、案例解析
本案例使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中的“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说明了文化作为中国外交传播的媒介支撑,为“一带一路”建设打开了崭新的合作路径。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文化先行。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各国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这一发展理念能够在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在文化研究和发展方面开展协作,为“一带一路”愿景的实现提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文化对促进丝路沿线国家和平合作有着重要意义。敦煌文化中彰显出的包容、借鉴的特点正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法宝。一方面,敦煌作为首届承办国际文博会的城市,以文化为名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为搭建“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和各国开展不间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伴随着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在各种国际展览展演,促进了中西文化互学互鉴、共享共进,为国内外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搭建了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为巩固现有合作成果,我们必须要以更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文明对话,坚持让文化牵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友好互动,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文化交流与民心交融的繁荣之路。
三、案例来源
1、推进“一带一路” 倡议更需“文明对话”,中国一带一路网,2020年5月22日。
2、“一带一路”上敦煌的昨天、今天,光明网,2019年7月29日。
(武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