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推动全球水治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12-04 14:19:42  点击:[]

案例文本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托和归宿。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但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水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世界性的环境治理难题。正如世界水资源理事会主席福勋所言:“水构成了一张网络,将世界各国连在一起,因此解决水资源和污染问题,不仅需要国际组织行动起来,更需要每个国家参与其中

2018年4月,习近平在乘船考察长江时指出,“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这些中国治水方案正引发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共鸣。位于长江流域洞庭湖畔的常德市穿紫河的治理就是中国参与全球水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同体的生动诠释。

湖南省常德市,被称为“水城”,城中河道密集,穿紫河是其中一条。这条河流引发过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兴,曾是当地优美环境的名片,但也遇到过污染的困扰。上世纪8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穿紫河变得又臭又黑,几米高的混凝土堤坝将人和水隔断。刘禹锡诗中美景不见了。

穿紫河臭气熏天,让两岸30多万居民生活不便,也刺痛着常德市政府的神经。2004年常德市把目光投向世界,向德国汉诺威这个在城市水治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城市学习。同年,“欧盟援建的亚洲水环境项目”在常德启动,城市水治理工程正式推进。

经过十几年努力探索和一项项有效措施,18公里的穿紫河恢复了刘禹锡笔下“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的样子,成为市民悠闲散步的好去处。

穿紫河的成功治理,让一项项具有常德特色的做法,开始走上国际舞台交流经验。2018年3月底,中欧水平台合作项目技术交流会在常德举行,欧盟代表团来到这里,围绕城市治水经验技术和相关政策“取经”。2018年10月,常德市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淡水政策总监穆鲁文迪恩表示:“世界自然基金会也会将常德管理经验和成功范例推广到国际社会。”

一系列涉水国际圆桌会议及技术研讨会相继在中国召开。围绕保障水安全、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中国与来自世界多国的同行和多个涉水国际组织负责人开展高层对话,交流治水思路,分享实践成果,共商互惠合作。相信,通过中国搭建的治水平台,治水“朋友圈”越来越广,中国必将为推动水科学的进步、促成水领域的共识、推动全球携手应对水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珍贵智慧和经验。

案例解析

本案例适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中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城市水治理为切入点,折射了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关乎人类未来的问题全人类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担当,敬畏自然、珍爱地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

城市水治理为代表的全球环境生态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世界性的环境治理难题。推动全球水治理,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珍爱地球、建设绿色家园的具体实践,建设的好坏关乎人类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以全球水治理为平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担当,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同国际社会一道,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案例来源

1.“一条中国河流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2019年11月2日,新华社网。

2.【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湖南常德:穿紫河换新颜 成为城市碧玉带,2017年6月6日,央视网。

3.为全球水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纪平,《中国水利》 2018年21期。

                                                                 (任永健)

上一条:教学案例:“海上丝路”架起中马友谊桥 下一条:教学案例: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一字之变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