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征,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分工会主席,人文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行政党支部书记,实验室负责人,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秘书长。
2002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分配到哈尔滨学院地理系。2004年院系合并进入人文学院,先后承担地理专业、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实习工作。2010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2年聘任成为人文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
现将本人2012--2013年“三育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投身党的事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作为人文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行政支部书记,我积极参与党内的各项活动,多次组织党员参与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活动。作为支部书记和培养人,本年度在本支部成功发展党员1名。本人也获得校学习型党员称号,所在支部在争先创优评比中被评为A级支部。具体工作有:
1、组织全院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及政府工作报告精神。邀请龚宏院长做党代会精神解读,邀请思政部老师为全院教师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效的加强了党员教师和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组织全院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利用我所管理的实训室多媒体资源,组织党员观看十八大开幕式,并印发了十八大报告专题学习材料。
3、积极组织开展学院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学院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安排,举办了党风廉政建设征文活动,同时征集了人文学院院歌歌词。学院院歌已经谱曲,并在五四诗会上由全院师生集体传唱,所有文学作品、院歌作品和书画作品连同人文学院先进集体及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已由我编辑、装订成册,作为学院廉政工作的又一份重要材料等以保存。
4、以多种形式组织学院党员教师开展组织生活。先后组织我院党员教师以参观大庆铁人纪念馆、游览凤凰山等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使党员教师在愉悦的体验中增强了对党的认识,增强了学院基层组织堡垒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做主人、敢担当”,在综合办公室主任岗位上“服务育人”。
2012年9月,我通过聘任成为人文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在主持办公室繁琐的工作中,我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文学院服务的工作理念,”工作不求回报,只要是学院的工作,只要老师学生们需要,我就会主动去做,不计回报。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我负责的工作均取得一定成绩,主要包括: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性的完成“国学堂”建设工作。
利用对外汉语专业开办契机开展的国学堂建设项目是我校2012年下半年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我作为办公室主任承担的第一项校级重点工作,在该项目的设计、论证、招投标和施工建设每一个环节中,我都丝毫不敢怠慢。目前,国学堂项目已建设完毕,进入到验收阶段。
2、采取多种途径,保证院内信息交流及时通畅。
网站的管理工作是我这些年一直坚持的工作之一,人文学院网站的框架设计、版面设计、内容填充包括二次改版等工作,也都是由我主要承担并完成的。担任综合办公室主任后,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学院信息通畅的重要性,于是我组织办公室人员及时更新人文学院网站和校园新闻网的相关信息,亲自设计并制作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点专业网站、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并采取QQ工作群、手机短信群发等手段保证了全院师生信息交流及时畅通。
3、主持工会工作,为一线教师谋福利。
通过人文学院三届二次教职工大会投票选举,我当选人文学院分工会主席,同时成为学校新一届双代会代表。成为工会主席后,我组织了人文学院冬季教职工活动月,购买了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和奖品,举办了乒乓球、踢毽子、跳绳等比赛项目,使教师们在踊跃参与的同时加强了团结,促进了友谊,强健了体魄。在运动会前夕,我组织学院工会为老师们精心挑选了运动鞋,突显了工会对教师的关心。同时也增加了人文学院教师参与校运动会、台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各项活动的热情。在教师节和学期末组织全院教师进行会餐,以元旦为契机,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联欢晚会,策划了“那些年我们爱过的秀秀老师”等一系列集体活动。
4、开展送温暖活动,将人文关怀全情展现。
2012年12月,我向学校工会申请了经费,购买了鸡蛋、五谷粮等慰问品,组织教师代表看望生病住院的教师,带去了学院对教师的问候与关怀。2012年11月,我跟校工会领导一起到哈尔滨市红旗满族乡调研,利用高校的优势给予基层互助单位以智力支持,为满族乡旭光村的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在学院开展院内对贫困大学生的“一帮一”捐款活动中,我主动出资,帮助贫困生、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可以说组织、策划、参与这些活动是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分内的工作,但不得不承认,这样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的活动确实会让我感到一丝疲惫,但每次看到学生和老师们满意的笑容,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在与同事的合作中,建立的友谊,收获的信任,又是那么的幸福与温暖。尤其是一次次工作完成与活动过后,人文学院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认可与夸奖,都让我感到无上荣耀与自豪。在那一刻,我坚定的认为,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教学上,我先后承担地理科学专业《土壤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植物土壤地理野外实习工作近10年。承担文秘专业《互联网应用》专业必选课的教学和实验工作。获得过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奖。2012年参编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地质学野外实践教程》。
同时我还是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参加人之一,校级精品课程“计量地理学”“遥感概论”课程的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的教改成果《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MapInfo实验指导书)》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理科组三等奖;“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教学课件”曾获哈尔滨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
2、科研上,我强调科学研究要体现地域特色,服务地方,服务哈尔滨学院。
2013年我主持了题为“地方高校‘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的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并以第二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项目均是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
2012年,主持了黑龙江图书馆咨询项目“黑龙江流域的山川地质与自然资源”。参加了《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项目书编写工作。
2012年全国第十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分会场做专题发言,介绍黑龙江省的冻土与湿地科学的研究进展。
在学科研究过程中,我还先后撰写了《黑龙江省金源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满族天鹅文化的发展和意义》、《镜泊湖全新世玄武岩台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黑龙江省沙尘天气研究初探》等地域性很强的学术论文多篇,申请了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6项。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曾撰写“哈尔滨学院街道、建筑物命名方案”等。
四、投身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的管理和学术研究工作.
2011年10月,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成立,本人担任秘书长一职,在这两年中研究所先后邀请王禹浪等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并多次组织全校性的学术讲座,本人也以研究所作为平台积极参与黑龙江、哈尔滨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相关问题的研究。
参与大型科普类纪录片“中国地理探奇”节目的录制,录制的《鹤顶迷云》在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播放,主要讲述的就是我省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故事。
2012年曾接受哈尔滨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采访介绍哈尔滨市市花“丁香花”的相关情况。
2012年参与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等活动,主讲“黑龙江哈尔滨的地域文化”。
2012—2013年指导人文学院葛浩浩等5位同学的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哈尔滨市红旗满族乡民俗旅游资源挖掘与开发研究”。指导了蒋军等同学的哈尔滨学院学生科研项目“满族天鹅文化研究”等,指导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项目均已顺利结项。
2013年我又指导了“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哈尔滨学院校园街道名称设计”、“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等学生科研项目。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