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王柏臣,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学院岗位教授(A类)。王柏臣教授于1992-1995年就读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金山堡分校)生物系生物教育专业,曾担任过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积极组织各项活动。其中组织的生物系首届文化艺术节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认可,校领导(党委书记何树荣)高度赞扬。1995年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第四十六中学任教。1999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于2022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2006年分配到东北林业大学工作,直聘为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王柏臣教授是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发育学领域优秀的科学家,在C4植物光合作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树木发育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是国内外光合作用和树木发育领域极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作为课题和子课题负责人参与“863”“973”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项(第六完成人),中国科学大学优秀教师奖1项和优秀课程奖1项。
迎难而上,勇于担当
2006年,王柏臣在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以优秀毕业生身份被东北林业大学直聘为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发现林业大学在高大乔木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方面远远落后于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于是向时任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杨传平建议林业大学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必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研究重点应放在大型乔木上。在杨传平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王柏臣教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受到业内同仁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08年获得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月王柏臣刚满38岁,是迄今为止林学研究领域最年轻的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的获得者。2009年,王柏臣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蛋白质组学国际顶级杂志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发表的论文成为当时东北林业大学建校以来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也被植物学报在《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植物学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0,45(3):265-306)中被高度评价,是东北林业大学建校以来第一篇获得国家权威杂志植物学报年评的论文。2009年,王柏臣教授担任东北林业大学林木基因组学科带头人,是当时东北林业大学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2011年王柏臣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担任光和氮代谢研究方向的PI,从事C4植物光合作用研究工作。C4植物普遍具有光能利用率、水利用率和氮素利用率高的特点。C4植物光合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是当今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热点。相较于欧美国家实验室,我国C4光合作用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王柏臣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以C4植物玉米为研究材料深入研究了C4途径关键酶PPDK和PEPCK的翻译后修饰和酶活性调控机制,先后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修正了植物生理教科书Plant Physiology上关于C4途径关键酶活性调控理论。这些工作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王柏臣教授受邀在多个国内和国际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上做报告。同时,王柏臣承担多个国家和科学院重要项目,为我国玉米和光合作用的科学研究作出贡献。
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
王柏臣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院的岗位教授(A类),《作物生理学》和《植物发育解剖学》两门课程的首席教授。由于王柏臣教授早年毕业于师范院校,受过严格的教学训练,加之他认真备课,对教学有饱满的热情,他的课特别受学生欢迎。2021年王柏臣教授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教学奖,2023年他主讲的《作物生理学》获得优秀研究生课程。
王柏臣教授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工作,先后在《知识就是力量》等著名科普杂志发表科普文章,并多次在国内大中小学进行科普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赞扬。
【寄语母校】往事如歌,岁月如诗。回顾当年在母校的求学历程,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恩师亦师亦友,培养了我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敢为人先的性格,使得我能坦然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
作为一名普通校友,我铭记母校的恩情,时刻牵挂着母校的发展,为母校的每一点成绩而兴奋,为母校的每一次跨越而喝彩。祝福母校,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祝愿广大学子,追风逐月,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