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以评促建强育人 交流互鉴共提升——学校召开黑龙江省第三、四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培育项目预结项汇报会暨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会

浏览量:时间:2025-11-20

(文/郭海龙)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检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成效,凝聚全校课程思政育人共识,11月19日下午,学校在现代信息化教学中心5303召开黑龙江省第三、四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培育项目预结项汇报会暨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副校长于少鹏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教务处处长王克朝参会,教务处副处长郭海龙主持会议;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主任张迎宏、科技处处长李惠男、省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负责人龚柏岩担任评审专家;省第三、四批、校第五批及2025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负责人线下参会,各学院近百名教师线上参会。

会议以“检验成效、校准方向、共享经验”为核心,有序推进各项议程。在项目预结项汇报环节,省第三、四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负责人依次登台,系统呈现项目建设成果、特色模式及后续规划。各团队立足专业定位,深挖课程思政内涵,通过构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协同渗透”的教学体系、创新数字化育人载体等方式,推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一批契合学科特色、可借鉴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样本,充分展现了学校一线教学团队在思政育人实践中的扎实探索。

汇报结束后,三位评审专家、王克朝处长围绕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整体情况进行综合点评和经验交流,从不同专业视角与工作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项目提质与全校课程思政推进提供方向指引。专家们一致认为,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各项目团队精准把握 “立德树人”核心要求,既构建了符合专业特点的思政融合路径,又通过多样化教学创新让育人成效落地,为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示范支撑。同时,专家们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建设过程的难点痛点分析、下一步建设规划、育人成效评价等方面提出宝贵的优化建议。王克朝在交流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从 “表层结合”向 “深度融合”迈进,避免形式化倾向;要注重思政案例的梳理、收集、更新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案例库,扩大优质经验的辐射范围;要加大校级思政课项目的培育力度、建设数量和质量,真正把审核评估整改要求落到实处。 

最后,于少鹏副校长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此次会议既是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的“阶段性复盘”,更是学校深化思政育人工作的“再动员”,项目团队的实践成果与专家的专业指引,为后续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针对下一步工作,他提出四点要求:锚定核心目标,构建全域育人格局。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协同发力,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各学院要结合专业特色,找准思政育人切入点,打造一批彰显学科特点的精品课程,形成“一院一特色、一课一亮点”的生动局面;深化融合创新,提升育人质量效能。要聚焦“精准融入”核心,避免思政元素生硬添加,注重挖掘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内涵,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线上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搭建“课堂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联动育人载体,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健全长效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的标杆作用,搭建成果共享平台,推广优秀建设经验。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建设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重要指标,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研修交流、“老带新”帮扶等方式,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四是服务发展需求,彰显办学育人特色。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将行业前沿、地方特色、时代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更具时代感、服务性和针对性。主动链接行业企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内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举措,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办学方向。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完成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预结项检验,更搭建了“专家指导、校院联动、经验共享”的思政育人交流平台,为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育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凝聚共识、真抓实干,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从“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跨越,全力构建具有哈尔滨学院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李晓欢  审核:朱明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