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科普宣传:科学防控,健康相伴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主要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乙型病毒是人类季节性流感的主要致病菌,其传染性强,主要经飞沫及接触传播,典型症状为高热、寒战、乏力和全身酸痛,呼吸道局部症状较轻,人群普遍易感,且流感病毒易变异,同一人可能多次感染 ,专家预测今年可能报告的毒株主要是甲型(流感)H3N2。
一、核心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被他人吸入,是最主要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餐具、手机)后,再接触口鼻、眼睛等黏膜,可能被感染;
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尤其在密闭空间内风险更高。
二、典型症状识别
流感症状通常比普通感冒更严重,潜伏期约1-7天,发病急:
全身症状: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畏寒;
呼吸道症状:咳嗽、咽痛、鼻塞、流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呼吸困难;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可能出现重症风险(如肺炎、呼吸衰竭)。

三、科学防控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优先接种,普通人群也可根据需求接种;
2.日常防护:外出佩戴口罩,尤其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地铁、商场、医院);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冲洗,避免用手揉眼摸鼻;
3.环境消毒: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4.减少暴露:流感高发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避免接触甲流患者;患者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避免传染他人。
四、就医与治疗建议
出现疑似症状后,及时居家休息,多喝水、保证睡眠,避免劳累;
症状较轻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更佳),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天)、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重症迹象,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五、关键提醒
流感可防可治,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降低重症风险的核心;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抵御病毒的基础。
做好个人防护,主动配合防控,让我们共同筑牢健康防线,远离流感困扰!
后勤管理处
202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