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15]4号)要求,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学校决定组织“教育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选拔赛。现具体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互联网+”成就梦想 创新创业开辟未来
二、大赛目的与任务
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重在把创业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教学单位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组织机构
大赛由教务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处和学生处主办。
设立大赛组委会和大赛专家委员会,分别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和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1.大赛组委会
主 任:王利民 樊 千
副主任:田 野 黄丽丽 丛 军 王海涛
成 员:孙 亮 张成强 吴立刚 崔永滨 各学院院长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
主 任:王 鑫
成 员:陈 涵 各学院教学秘书
2.大赛专家委员会组成
主 任: 田 野(兼)
成员由大赛组委会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和老师组成。
四、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互联网+”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含一二三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
2. “互联网+” 新业态: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优先鼓励人工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大规模个性定制等融合型新产品、新模式;
3. “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
4. “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项目。
参赛项目内容须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参赛项目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对于已注册运营的项目,在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五、参赛形式与条件
大赛分为创意组和实践组。以创新创业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参赛团队成员3-5人,校内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企业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学校鼓励在国家级、省市级和校内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奖或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或团队申报。
【创意组】参赛条件:申报人是团队负责人或创业企业法人,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不含在职);团队尚未正式注册或注册时间晚于2015年5月1日。
【实践组】参赛条件:申报人是创业企业法人,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不含在职)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创业企业在2015年5月1日前已注册。
六、大赛奖励办法
校内选拔赛设一等奖10%(占报名总数)、二等奖20%、三等奖30%。获奖项目将直接参加省级复赛,再由省级复赛晋级全国总决赛,国家级获奖团队将得到10-20万元创业扶持金。以上获奖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学校将依照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和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给予相应奖励。
七、赛程安排和材料提交要求
1.参赛报名(7月22日前)。参赛团队向所属学院报名、填写项目计划书一式三份和提交一分钟展示视频。学院审定后,以学院为单位将本院报名汇总表一式一份、纸质版项目计划书及一分钟展示视频刻盘报送至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教务处实践科)。【实践组】参赛团队还需提交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它佐证材料(专利、著作、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项目计划书纸质版(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它佐证材料附后)使用A4打印纸双面打印装订。各学院报送材料相应电子版发送至邮箱jwsjk@126.com.
注:文件命名方式为学院-专业-项目简称,如工学院-网络工程-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平台。一分钟展示视频格式不限,需保证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1G。项目计划书电子版为PDF格式文件,大小不超过30Mb。
2.初赛选拔(7月25日),具体地点另行通知。大赛专家委员会将对每组参赛团队的项目计划书、一分钟展示视频及其他佐证材料进行评审(评审表见附件2),遴选出4-5个项目参加省级复赛。
八、其他
本次大赛是展示和检验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一项新举措,规格高、时间紧,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请院长牵头组织、支部书记协助参与,指定专人负责大赛各项工作,尽最大可能为参赛学生创造条件。
本次大赛不设定申报数目上限,结合本次大赛的参赛特点以及各学院历年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情况,软件学院、工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至少申报2项,其他学院至少申报1项。
各学院要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大赛有关精神,充分利用全国大赛组委会建立的“全媒体”环境下的竞赛官方网站、APP、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赛的重要意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特别要联系和组织好近5届已创业的毕业生参加比赛。学校将在政策与资金方面为大赛提供支持。
附件:
附件1: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表.doc
附件2: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分标准.doc
附件3:创业计划书模板.doc
附件4:项目计划书模板.doc
教务处 校团委 招生就业处 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