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文雪)9月3日下午,哈尔滨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与导师见面会暨入学教育第一课在崇德楼1401会议室举行。学校首届硕士研究生的加入,标志着哈尔滨学院研究生教育正式开启新篇章,此次活动也因“建校首届”的特殊意义,被载入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史册。校长、党委副书记于成学,校领导李娜、孙红镱、于少鹏、吴旭峰、杨铁岩、陶成云,校长助理潘俊豪出席活动。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全体硕士研究生导师及2025级全体研究生共同参会,会议由副校长陶成云主持。
在导师经验分享环节,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四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代表,结合学科特色与自身科研教学经验,为新生送上了“学术成长指南”。
从本科到研究生,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责任的升级。2025级新生代表刘胜男同学在会上做了定不辜负学校与老师们期望的表态。
于成学在致辞中,以“四个牢记”为核心,向新生提出殷切期望,为全体新生讲授“入学教育第一课”。第一,牢记选择读研即选择责任。他指出,研究生培养是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首届研究生,新生既要对个人未来负责,更要肩负起推动学校发展、服务区域振兴的使命,将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地方需求绑定,做“胸中有大我”的研途人;第二,牢记学习深造需练真本领。强调研究生阶段需同步提升“扎实理论功底、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既要广泛涉猎文献拓宽视野,更要在科研实践中突破创新,成长为“能干事、干成事”的高层次人才;第三,牢记成人成才要做完整人。于成学校长引用北大原校长王恩歌的“人生十建议”,鼓励新生在追求学术进步的同时,注重身心健康、培养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情感、有社会担当的“完整之人”;第四,牢记顺应AI构建人机共同体。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他提醒新生要主动提升数字素养,学会“驾驭AI而非依赖AI”,在人机协同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成为AI时代的主动参与者与受益者。同时,于成学校长也对全体导师提出要求,希望导师既要做学术上的“引路人”,手把手指导科研方法,也要做成长中的“知心人”,关注新生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助力新生平稳度过学术适应期。
活动最后,全体人员共同合影留念,定格下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研途起点”。此次见面会暨入学教育第一课是学校2025级研究生入学教育的核心环节,后续学校还将陆续开展科研素养专题讲座、实验室安全培训、学科前沿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助力新生适应研究生生活。

编辑:李晓欢 审核: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