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雄伟、邱红)近三年来,黑龙江省寒区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捷报频传:团队不仅成功入选“省湿地科学领军人才梯队”,主持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团队教学改革成果还获得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日,实验室标志性成果取得新突破——青年学者梁雄伟博士与王樱凝博士合作的评论性文章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Correspondence)专栏(该专栏每年发表约200篇文章)。该文题为《Old CO2 released from rivers complicates evaluations of fossil‑fuel emissions》(河流释放的古老二氧化碳使化石燃料排放评估更为复杂),是哈尔滨学院首次在《Nature》期刊上发表的评论性文章。
本成果植根于实验室的核心方向之一“寒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团队针对冻融交替下的湿地退化与碳氮循环过程开展基础研究,致力于建立寒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作为《Nature》Correspondence 专栏的评论性文章,作者基于最新14C 示踪研究指出,河流释放的“古老碳”(低 14C 含量)可能显著干扰化石燃料排放核算;并呼吁在全球地球系统模型中增设“河流14C 示踪”参数,同时加强寒区流域的长期定位同位素观测。
文章第一作者梁雄伟博士为哈尔滨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教师,黑龙江省E类人才,自201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以来,聚焦寒区湿地生态遥感与碳循环研究。近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寒区湿地相关学术论文11篇,其中 SCI 论文 8 篇,主持及骨干参与湿地生态相关科研课题 8 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4 项;授权发明专利 4 件,并持有“生态系统环境损害鉴定”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
该文章发表于《Nature》通讯专栏,进一步凸显团队研究方向的前瞻性,也为学院学科布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动能,为后续争取省部级以上项目和开展国际合作拓宽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