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丁香师者”:梁雄伟

25-10-14 09:43 邱红 点击:

【丁香师者】梁雄伟:让山河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应山河

哈尔滨学院 2025年09月17日 17:32 黑龙江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经各基层单位推荐,学校推出《丁香师者》专栏。该专栏集中报道我校教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争做“大先生”、当好“引路人”的典型事迹,广泛宣传他们乐教爱生,甘为教育战线“孺子牛”;锐意进取,勇当躬耕教坛“拓荒牛”;实干奉献,愿做教书育人“老黄牛”的优秀精神。希望全校教职员工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人物简介

梁雄伟,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E类人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生态系统环境损害鉴定),负责湿地GIS设计、城市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旅游规划实验等课程的教学。近年来,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作为科技骨干参加国家重大专项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2025年8月,其与王樱宁博士合作撰写的评论性文章成功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Correspondence)专栏,成为哈尔滨学院首位在《Nature》上发表评论性文章的教师。

 

江风作卷,雪野为笺

课堂扎根大地,实证丈量真知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有许多梁雄伟老师的深刻画面。

一处开阔的江面上,风急浪涌,他俯身紧握网具采集水样,即便衣衫被江风裹挟得猎猎作响,仍一遍遍仔细核对采样流程与记录表,反复叮嘱学生:“第一手数据,直接决定我们结论的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白雪皑皑的国家森林公园。他沿着预先拉好的测线,蹲在积雪中专注作业,双手冻得通红,却依旧一丝不苟地记录温度、湿度,小心翼翼地封存土样。他告诉身边的学生:“每一个现场数据,都是我们解读北方生态与气候密码的关键证据,必须精准无误。”

这些“行走的课堂”,让学生们彻底改变了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地理不是静态的图册,而是鲜活的山河大地;科研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而是在冰雪泥泞中奔波得来的一手实证。

 

价值引领,方法创新

让理念落地生根,使成果可测可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是梁老师课程教学的价值底色。他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测量、可评估、可落地的实践路径。在流域治理案例分析中,要求学生从水质指标、岸线稳定性、湿地修复效果等多维度提出改进方案;在旅游开发议题研究中,指导学生围绕资源承载力、景观格局优化、社区协同共建等核心问题开展系统评估;在毕业设计与调研报告指导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融入环境影响分析与生态补偿量化的清晰思路。

心系山河,情牵乡土

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学术智慧作答

“地理学天然与国土空间、生态治理、文旅振兴相互牵引。”梁雄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常带队赴江河湖泊与林区乡镇开展资源普查、环境监测、规划咨询等工作。他认为,只有把学术问题与地方需求对接,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地理人才。对梁老师而言,服务地方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学科使命:让证据尊重山河,让方案扶助乡土,使学术不只写在纸上,更要长在大地上。

 

严在标准,暖在方法

既要做严师,也做学生的同路人

在办公室里,人们总能看到两种景象:一是他专注在电脑前,逐行核对数据、修订图表与参考文献,确保每一项分析都经得起推敲;二是他与学生肩并肩,讨论方案、修改提纲、推演实验流程。他会把复杂问题拆成“下一步能做什么”。学生说,他的严谨体现在“每个细节都要有证据”;他的温度体现在“总能在关键节点帮你跨过去”。

有人问梁雄伟,为什么总是把时间花在野外与学生身上?他笑着说:“地理学的答案在现场,教育的答案在学生。”

作为一名老师,他将工程的严谨与地理的温度相融,把科研的问题意识与教育的人文关怀相织。无论是在江风猎猎的船头,还是在银装素裹的林海,抑或是灯光静好的办公室,他都用耐心、方法与行动,陪学生一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以学术为经、以山河为纬、以学生为中心。

他在实验室沉潜,也在江畔、林海与冰雪中奔走;他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写进教案,把科研的严谨带进每一次野外实习。    

他是学生口中“能把地图讲活的人”,也是“愿意陪我们跑到天南地北做真实项目的老师”

愿更多的年轻人因他爱上地理,爱上春汛时湿地的脉动,爱上冬雪下冻土的呼吸,爱上GIS图层里藏着的城市与自然的共生智慧。

学术不止于书本,真理永远在现场。

编辑|排版:李斯羽
责编|美编:史文广、李斯羽责审:朱明、李晓欢出品:党委宣传部校媒官方微讯社

 

 

上一条: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陈曦 下一条:校三八红旗手:杨春雪

关闭

Copyright ? 哈尔滨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