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专栏
 首页   活动安排   活动动态   六十周年回顾   征文选登   学校首页 
 
征文选登
当前位置: 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 > 征文选登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构建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科学理论的力量”征文选登(23)
2009-07-17  

哈尔滨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党总支书记 贾春雷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家园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构建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其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前进的航向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成为始终高擎的前进旗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且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历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在人类思想史上,至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的思想、文化、社会发展作出科学的解释,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80多年以来,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门广场的“风展红旗如画”;从毛泽东思想引领下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到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迎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春天,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无不展示着马克思主义的力量。面对新的使命,我们应当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吸引力、感召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掌握,成为指导客观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前行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理想包含着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指明了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道路,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想向人们展示,我们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样的社会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成为融先进性与广泛性于一体、可以感召和凝聚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理想。包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经以鲜活的事实充分展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我们就会迈出更加坚定有力、协调一致的发展步伐。

3、以崇高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发展的斗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永远飘扬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旗帜。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始终踏着时代前进的鼓点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是与时代同步、与时代精神息息相通并相互融合的。我们今天所需要、所弘扬的时代精神,核心是改革创新。在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意志,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一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能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回答了在社会主义里关于荣辱问题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贯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对公民在处理自己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以及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等都有明确要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针。

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要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为重点,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物化的东西都会消逝,只有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精神支撑人类追寻幸福、自由、文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对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充实人内心的世界。人需要精神,大学更需要精神。古代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大学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如今,大学虽然走出“象牙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但真、善、美仍然是大学永恒的追求。“大学围墙淡出,但大学精神永存”。

(一)大学精神的科学含义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以拟人格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在校园传统文化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校园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业已被全校师生员工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

从哲学层面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的理性汇聚,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从文化学的层面看,大学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境界,统领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理想之所在,内涵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求真精神、研究精神等;从教育学的层面看,大学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折射出的独特感染力、凝聚力、约束力和辐射力,极大地影响着校园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品格行为等的养成;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是大学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精神是大学尊严和价值得以实现的支撑,是大学文化格调、文化品位的本源,社会公众对一所大学的认同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办学成效以及其对社会影响力的肯定,而这些无不以大学精神为基础和引领。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的建设

面对多元文化、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带来的种种冲击,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大学精神的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的建设,才能保证大学精神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打下基础。

1、建设大学精神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大学精神的建设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引领新思潮。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对青年学生的冲击和影响,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才能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奋进精神,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2、建设大学精神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社会共同理想体现出社会成员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共同追求,任何需要社会成员协调行动的重大实践,都需要有共同理想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是大学精神建设的永恒主题。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使师生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召广大师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觉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有了共同理想,就能够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将这种精神动力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3、建设大学精神的思想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青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是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当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在大学中,对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认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主旋律和最强音。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通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积极培育科学创新精神,培育科学创新素质,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精神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始终保持时代性和先进性。

4、建设大学精神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它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未来人才队伍、干部队伍和中华民族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前,高校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努力学习,追求新知,奋发进取,创业成才,崇尚奉献,但也存在着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盲目权力崇拜和贪图个人享乐等的另一面。他们既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困惑,甚至出现过度消极的一面。为此,大学精神的建设就是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从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荣辱的意识和能力入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大学生全面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的作用,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影响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三)培育大学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我们应该培育什么样的大学精神笔者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1、追求真理 勇担责任 知行统一

要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为民的品德。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但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2、尊重科学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科技改变了人的观念,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社会发展进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是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证实干和独立的精神。科学素养是指参加国家文化事务,经济生产和个人决策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的知识水平和理解程度。具体地说,能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的作用和局限性;具有用科学方法思维的能力;能够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处理和解决社会及个人问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锻炼,鼓励冒尖,允许失败。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敢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要想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塑造自我,具有个性,没有创新是不行的。凡是有特色的大学,都因敢于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而成名。

3、唯才是用 公平竞争 兼容并包

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之道,在于大师。师强则学子成才,师惰则误人子弟。办好大学的奥秘在于名师如林、唯才是用、兼容并包、宽容尊重。学术上需要有兼容并包的精神,要鼓励学术自由、民主竞争、思想碰撞、中外交流。要引导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善辩之,笃行之。”使大学成为科学与艺术的实验室,成为青年学子崇拜的殿堂,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库,成为精英人才的聚集地。

4、崇尚民主 富于想象 从善如流

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体现在民主管理和民主施教上。实施民主管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环境与机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模式。大学管理者的作风与品质不是自信专横,而是从善如流;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善于进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富于想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深入群众;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颇有自知之明。民主施教的关键是视学生为朋友,教学相长。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大学的民主治学精神。

5、韬光养晦 厚积薄发 江河万里

大学精神的建设必须以韬光养晦的精神,艰苦奋斗,长期积累,才能江河万里,蓬勃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纵观历史,国际上的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因此,要办成一流大学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考验。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因此,大学要作长期矢志不渝的奋斗,以便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建立出名的重点学科,培养品学兼优的学子,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形成大学自己的特色。

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追求真理、知行统一、尊重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唯才是用、公平竞争、兼容并包、崇尚民主、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大学精神,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