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 贾宗福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发展学生特长,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发展。为此,我们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特殊发展,全面启动学生“内驱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内涵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例如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上,应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培养成熟的学生中发展党员;培养学生的特别兴趣。除了文化课领域要有特长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中,应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敬业、爱生、勤学、奉献”的崇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思想品德在学生德育中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我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是一支可以信赖的队伍,他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言行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敬业奉献精神有些淡化等。为此,还应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以师德师风建设塑造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倡导无私奉献精神。
(三)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评价制度
大学生刚从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模式中摆脱出来,身心往往很难适应。“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片面地用考试分数、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教师的工作,形成对教育的负面导向作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院应进一步摸索、探讨、建立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从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对学院进行综合评价,从教书育人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向市场经济深层次的推进,面临着入世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秩序重构的考验,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知识转型,它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诚信品德、法制意识、国际观念、民族情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合作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等。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总是引领着地区文化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科学地传播和不断地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人本思想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坚持科学和人文的不断整合,建设三级课程有机结合、机制创新的课程文化,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善诱、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坚持自由与合作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是以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精神文化的核心也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和良好氛围的形成过程。它体现于学校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现象之中,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长期发展的物质、制度、文化和行为的积淀,是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积累,又要不断扬弃、创新,与时俱进。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积累于学校发展的滴滴点点,体现于师生员工的一言一行,需要全校联动、全员重视。学校党政领导应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全员参与,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实施“五项原则” 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内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指导高校全面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由此,我院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和探索,提出素质教育的“五项原则”:
(一)组织管理网络化原则
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工作,成立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规划和协调素质教育工作。
(二)素质教育全程化原则
牢牢抓住素质教育这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有所侧重的安排活动,每年都有详细的教育计划,做到每项素质教育活动有大纲,有安排,有目标,有要求,有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划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教育活动内容,体现各自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确立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素质拓展四大平台,真正使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教育内容系统化原则
我们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文化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为关键,身心素质为保证,始终坚持四种基本素质有机结合,“四位一体”,实现内容系统化。以能力为本位,努力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依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求得真知,使学生专业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提高身心素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针对学生特点,理顺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系统。
(四)素质教育评价科学化原则
在德育方面,拟建立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和综合测评体系,定期开展大学生操行综合测评工作,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在专业素质方面,逐步推行考教分离,建立试题库,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专业素质状况;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以此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五)素质教育职业化原则
在素质教育中,应牢牢把握住职业化特点,把职业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新生入校就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择业心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教育,着力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技术大比武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参观、实践,顶岗生产,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素质教育是同“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强调要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而这些正是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因而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武装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