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思政课程体系 |      实践教学 |      经典选读 |      教学案例 |      双语资源 |      教学风采 |      教学视频 |      历史人物 |      学生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选读 >> 经典选读

教学案例5

2019-06-26 14:48:16  点击:[]

【案例呈现】

沙俄时代经济极端落后,1913年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美国的6.9%,到19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相当于美国的80%,综合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苏联70多年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战后,苏联一直强调帝国主义进攻的危险,工业畸形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则一直是薄弱环节。在其极盛时期,75%的工业与军事有关,军事工业的规模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25%,机器制造业的产品有60%用于军事,全国科研拨款的75%用于军事。进入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年增长率不到3%,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7%,人均消费水平世界排名第77位,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职工的工资、福利同西方国家比,差距越来越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的“加速战略”,延误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形势进一步恶化,食品短缺约为1/3。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打乱了原来基本稳定的苏联政局,导致经济建设无法正常运行。1990年经济下滑了2%,1991年经济下滑了12%。在农贸市场里,只有西红柿、黄瓜、土豆几样品种,水果就更是少得可怜。通货膨胀率居然达到了2000%以上,商品价格每天都要涨90%。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苏联走向了解体。

【案例点评】

苏联剧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没有搞好,人民生活上不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必须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基础。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僵化的体制、对于改革的消极态度,其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经济和人民生活停滞不前。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优势,就没有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亡党亡国成为必然。邓小平曾经说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教学建议】

本案例用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中“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问题的讲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这是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教学案例6:江泽民论群众路线

【案例呈现】

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我们要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

——江泽民:《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1989年12月29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99页

在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上,首先要强调真抓实干,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就要求必须深入实际,多到基层去,多到群众中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开会和讲话都要有针对性,反对搞浮夸、做表面文章,提倡恪尽职守的勤勉精神、务实精神。各级领导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要亲自下去,同群众交谈,多看多听,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总结群众的创造,注重解剖麻雀,加强分类指导。下基层,当然要跑工作搞得好的地方,总结和推广那里的经验,还应该多去困难比较大、经济比较落后、群众意见比较多的地方,帮助那里出主意,选用好干部,以利于尽快地把工作赶上来。

——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1993年3月7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7页

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诚心诚意为广大群众谋利益,道理正在这里。

——江泽民:《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领导干部》(1995年6月30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江泽民:《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1995年12月5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4页

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时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倾向。这在我们党执政、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要注意。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证路线方针政策和大的决策不发生问题;同时,各级干部、几千万党员首先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在思想上作风上和工作上绝不能脱离群众。

——江泽民:《高中级干部要意识到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1997年12月22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页

领导干部来自群众,是为群众工作和服务的,如果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做官当老爷,甚至做出种种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来,那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当领导干部的资格。越是在群众有困难的时候,领导干部越是要体贴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如果不是这样去做,而是对群众的困难熟视无睹、漠然处之,那就会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

——江泽民:《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作风建设中作出表率》(1998年6月2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由于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党内有一些人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自己的所谓“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来为自己捞取不合理的、非法的私利。他们甚至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想方设法地要去维护和扩大这种所谓“既得利益”。这是十分危险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并极力维护和不断扩大这种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走到了那一步,我们党就必然要失败。

——江泽民:《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2000年12月26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184页

我看了一些有关历史兴亡的材料,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联系近些年来干部队伍中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我深深地感到,对腐败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看,而且要从政治上看。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固然是腐败。但是,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我们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这个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警醒。

——江泽民:《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2002年1月25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420页

(资料来源:党建网,2013年7月11日)

【案例点评】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建议】

本案例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的讲解。通过江泽民论群众路线的一系列论述,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的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上一条:《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 下一条:教学案例4

关闭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