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障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保障 > 质量保障 > 正文

哈尔滨学院质量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7日    作者:哈尔滨学院审核评估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点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打造哈院特色质量文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结合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实际,特制定本指南,指导各学院和职能部门更好开展质量文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中国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理念,力构建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新格局。以加快建设“城市特色鲜明、区域一流应用”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五育并举,实施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质量保障理念。

二、总体目标

立德树人成效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质量文化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内化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通过培育质量精神文化、健全质量制度文化、规范质量行为文化、完善质量物质文化,着力构建文化育人的质量提升体系,贯彻质量为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最终形成契合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要求的哈院质量文化。

三、建设主体

作为质量建设的直接主体,高校应全面、全员、全过程参与质量保障和文化建设。各部门需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持续改进。不断丰富质量文化内涵,创新质量文化形式,以上带下上下联动,将质量文化深植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推动质量文化落地生根,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

各级领导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领导层面负责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战略规划,把握学校质量文化建设方向重点,明确内部质量保障机构及各部门的质量职责,确保质量文化建设纳入学校规划和经费预算。二级单位领导需落实好质量保障制度,强化教师和学生在质量保障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师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培养校内外各方对质量保障和质量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各级领导紧密配合,主导质量保障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到位。

责任单位:学校各级领导

(二)教师和管理人员是中坚力量

关注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招聘、培训、管理环节了解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及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应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其参与质量标准制定专业与课程建设以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开发相关质量评估检测工具帮助教职工明确建设标准、目标和责任,增强归属感与责任意识,促使积极参与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责任单位:人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

(三)学生是不可或缺的质量主体

一方面,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成长成才是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认识到学生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应通过制度保障学生代表参与各级质量管理机构和评估活动,并通过畅通的沟通渠道广泛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其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与期望。

责任单位: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各学院

(四)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合作伙伴

政府、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合作伙伴,吸纳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质量活动,确保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岗位要求紧密对接。应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扎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努力回应社会各界的普遍需求和共同期望 

责任单位:就业与指导处、教务处、各学院

四、建设内容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遵循,围绕“培育质量精神文化、强化质量制度文化、规范质量行为文化、完善质量物质文化”工作思路,深挖质量文化内涵外延,将先进理念引领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及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评建结合推动学校特色质量文化建设,实现质量文化与育人过程的高度契合,使其成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内外协同创新的战略行动。

(一)培育质量精神文化

构建全员育人,提升质量意识。坚持以生为本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营造全员参与的质量提升环境通过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广泛传播质量文化,推动全校教职员工树立质量观念,增强质量责任意识,将质量理念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最终内化为自觉践行的质量精神品质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思政合力遵循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党建引领质量文化建设。紧抓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三大主阵地,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新时代教育体系,形成门门有思政、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生动局面,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和覆盖面。

凝练质量特色,深化质量理念。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的质量观念,将质量至上标准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以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凝练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在全校范围内培育质量精神文化,深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强化质量制度文化

健全质量标准,优化制度体系。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要素俱全闭合循环的质量保障体系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评估,强化数据的收集、分析、反馈与跟踪机制,建立动态改进机制,实现闭环管理和持续优化。形成从目标设定到监测分析再到反馈改进的闭环运行机制,营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完善管理激励,落实质量责任。建立并推广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确保质量要求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提供系统化的专业提升路径和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机会,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专注教学、潜心育人。构建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奖励激励的重要依据,确保质量责任的全面落实与教师能力素养的持续提升。

强化监督反馈,推动持续改进。建强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定期评审调整质量保障政策,强化规章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监督。成立质量保障领导小组,统筹校、院、系三个实施层面,推动质量管理的上下贯通和全面覆盖落实听课、校院两级督导、教学检查和教学信息员等制度,定期开展专业论证和课程验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教学体验满意度调查,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三)规范质量行为文化

加强作风建设,维护清正廉洁。坚定不移推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机制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明确部门职责,优化流程,严肃纪律,将工作作风建设作为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工作氛围。行政管理、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提高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效能,形成质量意识、质量习惯、质量自觉。

培育师德师风,实施人才强校。坚持把教师的师德建设和教学能力提升摆在突出位置。严格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标准,定期开展师德培训思政教育和榜样示范活动全面推动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师德风尚。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立选拔、培训、评价、激励反馈与跟踪的全流程机制,提供丰富的专业培训、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能力提升

营造优良学风,规范学生行为。制定学风建设相关制度,加强学业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定期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和专业指导,营造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设立奖惩机制,强化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营造优良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弘扬学术诚信、身心全面发展。

(四)完善质量物质文化

丰富宣传渠道,拓展质量传播。通过校报、门户网站、楼宇电子屏等多种校内平台,定期发布质量教育与研究的相关内容宣传质量文化理念。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开展质量文化建设题讲座,帮助广大师生更好理解、掌握和践行质量标准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加强内容推送和读者互动,进一步扩大质量文化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融合校企文化,促进互动发展。在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质量文化共建活动,推动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企业提供质量管理案例和项目,帮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质量标准,达到理实融通。定期组织企业质量管理业务专家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提升学生质量意识与质量管理能力,助力学生更好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育人功能。升级改造校园基础设施,开辟质量文化宣传区,包括质量保障理念、质量管理规程、质量文化格言等内容。将质量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校园环境之中,营造浓厚质量文化氛围,实现质量文化引领与校园文化创建的联动,让师生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时时处处感受到学校质量文化,全方位提升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五、建设要求

(一)联动配合

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多目标、层次的系统工程。 各单位应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并结合部门职能定位,制定具体的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需建立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加强部门间联动配合,确保各级质量管理措施有效落实,推动学校整体质量文化建设与提升。

(二)多元参与

质量文化建设需要校内外各层级主体的广泛参与。要创建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校内师生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树立质量保障的品牌与特色。要建立有效的对话、交流和反馈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和研讨会,收集各方意见建议,推动质量保障活动的民主化进程,形成全员深度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持续改进

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持续改进。应优化管理流程和实施方案,加强质量日常监控提升管理服务效能。要深度融合质量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将质量管理理念转化为全体师生的日常工作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需开发并有效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获取和分析质量信息,重视问题反馈和预警,提升问题纠偏的时效性。

 

 

 

 

哈尔滨学院审核评估评建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927日    

 

版权所有: 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