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食品工程学院化学系教师召开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研活动。教师们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及教育引导策略展开了探讨。就业价值观的树立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之一,对大学生的就业规划以及后期就业教育的策略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新的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多元因素影响,所以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观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经济、价值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发展,不但使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也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心态、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出发,有关高等教育择业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会对他们的选择和工作产生怎样的冲击?这样的效果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哪些对大学生的工作和就业价值观的形成有帮助的?哪些因素妨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选择?价值观念已经逐渐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和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其影响力还在持续增长。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表现为:实用、“功利性”倾向、自主意识、自我实现、个人发展、现实利益等特征,都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和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
1.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职业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倾向,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金钱、权力和地位,而忽视了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社会价值观。当前的高校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着很强的功利意识,他们在工作中更注重即时收益,追逐名利,贪图安逸,不愿意到基层和困难的地方去。
2.职业“发展”意识有所增强,但自我规划意识仍比较弱。目前,许多大学生将工作视为一种临时的转型期,职业发展的“发展”格局已逐步成型。从跳 槽现象的发生和人才流失的增多可以看出,工作流程由“循序渐进”走向“跨越式的格局跳跃”。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的观念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这既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能力的体现,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不断寻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或产生偏差,导致他们在选择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也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的计划,这也就导致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后数年间一直处于高位的转型期。长期而言,频繁的转行对他们的事业和生活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取向存在问题
1.认知偏差。从自我认识角度来看,新时期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具有显著的自觉性。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在其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倾向,并易被外部环境所影响。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具有多样性特征,充满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影响。在这种社会环境作用下,不良的价值观可以促使新一代的大学生树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从而产生以“坚持”和“主宰”为主导的“专业价值观”。就环境意识而言,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价值观念,以忽略人际交往为特征。人际沟通是群体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工作伙伴关系层面上表现不佳,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新世纪的学生在家长的保护之下,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赞扬和喜爱,所以他们更倾向于以自己为本,不擅长与别人交流。第二,在高考的号角下,学生们最关心的是成绩的提升,从而忽视了人际关系的构建,这一认识一直持续到大学时期,从而使其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第三,在新世纪,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便捷的社交环境,但大学生却无法抗拒各类网络的诱惑,对游戏世界、虚拟世界迷恋,从而使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回避。
2.意识不足。一方面,新时期的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既有对竞争的渴求,也有对竞争恐惧的心理。特别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更看重的是领导的公正性和机会的获取,这既是因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重视自身的发展,也是对当今社会不公平的一种反击。而新一代的大学生,则更加注重工作的安定和自由自在的人生,他们更愿意充分地保障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生。这是由于新一代的大学生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渴望理想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学生缺乏创造性。大学生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他们并没有把创意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缺乏个人自信,或是因为从众心态,而忽视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的能力;二是目前的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于专业的研究,却忽略了专业以外的学科,而知识的限制会阻碍他们的创造力。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各个方面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新时期的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较好的敬业精神。这主要是因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的熏陶,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自觉和以“唯利是图”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不愿放弃以“为本”为核心的“集体”理念和“大公无私”的“自觉”。
3.舆论误导。网络等新型媒介是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得到积极 的正面作用,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同时也容易被消极待业、急功近利等不良的网上言论所左右,从而使其产生不良的职业道德观念。首先,网络上八卦的、低俗的、违背社会公共秩序的价值观的散播,很容易形成大学生浮躁、错位的思想,长时间受到这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阻碍大学生健康的、符合社会主流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现在的“直播经济”虽然造福了民众,促进了 经济发展,但随着人气越来越高,主播们的产品品质也越来越差,这让大学生觉得“网红”赚钱快,收入多,却忽略了“直播经济”的真正含义,也忽略了“主播”的作用。最后,网络上,人们对一些专业的发展过于夸大,而对一些正当的工作却过于轻视,容易导致新时期的学生产生“眼高手低”的专业价值观。如果新世纪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不能合理地获得积极的价值取向,就会影响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和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的塑造,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取向的培养策略分析
当今的年轻人,面临着社会的变化,生活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他们加强自己的思想信仰。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年轻人要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要有,还要在心里生根发芽,一生都要为之努力。广大青年要将自己的理想信念立足于对科学理论的合理定位、 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对基本情况的掌握,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为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价值导向的过程中,要把创造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把他们培育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创造型人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应加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把终生学习思想贯彻到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中,使新时期的大学生全面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系统,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改革。最后,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工作意识和奋斗意识,增强他们的中国梦想。总之,要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化观念与改革的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开放、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扎实工作技能的杰出人才。
通过这次会议,教师们对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生涯价值定位进行了探讨。首先,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内在的职业价值观,应强化新时代的教育引导,客观引导新时代的自我定位,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优秀的职业人格。其次,新时期大学生外部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应强化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引领、理性引导、职业定位、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最后,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外部薪酬导向,主要表现为:新时代的高校毕业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金钱观,把职业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导向结合起来。
